便意頻密但又痾唔出 原來關條腸太激動事
「靚女唔屙屎」?女士比男士須要上廁所的次數可能還要多。要是你每個星期都肚痛,一時肚瀉,一時又便秘,兼時常有便意,可能是患上功能性的腸道疾病「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情況令人尷尬到焦慮。
不過不用太擔心,腸胃肝臟科專科羅兆棠醫生指,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有助紓緩病情。
不過不用太擔心,腸胃肝臟科專科羅兆棠醫生指,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有助紓緩病情。
無定向病徵 腸易激分三類
不少腸胃疾病都會出現肚瀉或肚痛,如何得知自己患上的是否「腸易激綜合症」?羅醫生指,國際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權威組織The Rome Foundation於2016年推出的《羅馬IV》,當中列明腸易激綜合症(IBS) 定義:在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一周也有肚子不舒服或痛,痛時要加上以下三種情況:肚痛並有關排便發生、大便次數改變、大便性質變得稀淌或呈硬粒狀。
羅醫生解釋何謂「肚痛並有關排便發生」:「意思指病者可能是大便時痛,或大便前後痛,或沒有大便亦痛。另外,痛的位置會走位,一時左一時右,或者近肚臍附近位置。而且病者可能時而增加排便至肚瀉,又可能減少排便至便秘,病徵相當無定向。另外,病人也經常感到有便意或肚脹。」而根據病人的主要病徵,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能分類型。
羅醫生解釋何謂「肚痛並有關排便發生」:「意思指病者可能是大便時痛,或大便前後痛,或沒有大便亦痛。另外,痛的位置會走位,一時左一時右,或者近肚臍附近位置。而且病者可能時而增加排便至肚瀉,又可能減少排便至便秘,病徵相當無定向。另外,病人也經常感到有便意或肚脹。」而根據病人的主要病徵,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能分類型。
30歲以下女性發病最高
原來腸易激綜合症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流行,據外國統計,此病佔所有腸胃科疾病轉介的50%,不過只有約一半的病者會看醫生。由於病徵無定向,羅醫生指診斷腸易激綜合症時,並沒有一種客觀的測試。「即不能簡單只作驗血測試來推斷有無此症。醫生先要問診及查找病人病史,然後要做一系列測試來確定,例如驗血、驗大便、腎及肝功能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羅醫生補充,要是病人變得消瘦、大便有血、貧血,這些則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徵。
據統計,病者中女性佔多數,而年輕人的發病率較高,通常為小於30歲的一群,其次是30至49歲,50歲以上的病者較為少見。如50歲以上的病者因類似病徵而求診,醫生要作更詳細的檢查。
如此尷尬的疾病,成因是甚麼?羅醫生指現時成因仍然未明,但有六個可能性跟這病有關聯,包括胃腸蠕動不協調、胃腸管腔壓力過敏、某些食物過敏、結腸未能吸收膽汁酸、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或感染後致結腸粘膜炎症。如病者是因腸道蠕動改變而帶來的病徵,腸道蠕動快了就會肚瀉,慢了就會便秘,這解釋了為何病徵會不時轉變。
羅醫生指,外國研究顯示16%的病人同時有焦慮症:「可見此病跟心理有關聯性,但卻未能確定何者是因何者為果。現時科學家發現腦和腸是有溝通的,西方術語稱為『腦腸軸』, 要是我們緊張,腦會釋放荷爾蒙去到腸道,令其分泌和蠕動加快,可能形成肚瀉。」
羅醫生指病情以肚瀉和肚痛最為影響患者生活,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留意自己的飲食種類,先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病人可嘗試放鬆心情,膳食方面可減少食用低聚醣食物如鷹嘴豆、扁豆、洋葱、芹菜、胡蘿蔔等,及可吃多點可溶性纖維食物如即沖麥皮等。
「始終每種藥都有副作用,要是無效才用病徵導向治療藥物,如腸道抗生素等。不少病人有緊張情緒問題,醫生或會處方精神科鎮靜劑,以減輕肚痛病徵。」
據統計,病者中女性佔多數,而年輕人的發病率較高,通常為小於30歲的一群,其次是30至49歲,50歲以上的病者較為少見。如50歲以上的病者因類似病徵而求診,醫生要作更詳細的檢查。
腸腦會溝通 越緊張越瀉
如此尷尬的疾病,成因是甚麼?羅醫生指現時成因仍然未明,但有六個可能性跟這病有關聯,包括胃腸蠕動不協調、胃腸管腔壓力過敏、某些食物過敏、結腸未能吸收膽汁酸、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或感染後致結腸粘膜炎症。如病者是因腸道蠕動改變而帶來的病徵,腸道蠕動快了就會肚瀉,慢了就會便秘,這解釋了為何病徵會不時轉變。
羅醫生指,外國研究顯示16%的病人同時有焦慮症:「可見此病跟心理有關聯性,但卻未能確定何者是因何者為果。現時科學家發現腦和腸是有溝通的,西方術語稱為『腦腸軸』, 要是我們緊張,腦會釋放荷爾蒙去到腸道,令其分泌和蠕動加快,可能形成肚瀉。」
羅醫生指病情以肚瀉和肚痛最為影響患者生活,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留意自己的飲食種類,先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病人可嘗試放鬆心情,膳食方面可減少食用低聚醣食物如鷹嘴豆、扁豆、洋葱、芹菜、胡蘿蔔等,及可吃多點可溶性纖維食物如即沖麥皮等。
「始終每種藥都有副作用,要是無效才用病徵導向治療藥物,如腸道抗生素等。不少病人有緊張情緒問題,醫生或會處方精神科鎮靜劑,以減輕肚痛病徵。」
appledaily.com 29/05/2019
-羅兆棠醫生
選文:Tammy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醫護研習組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