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情緒與行為改變 或與認知障礙症有關

老人家常被標籤為「麻煩、食古不化」,家人更可能會對他們的脾氣及舉動感到厭煩,然而有沒有想過,長者的負面思想與行為,可能並非他們故意為之,而是受病情所致?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和心理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簡稱BPSD),患者的性格及舉措或會跟以往截然不同,建議家人給予體諒,並且應盡早求診,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指出,認知障礙症患者在性格及行為上可以出現180度轉變,例如情緒會變得暴躁、冷漠或疑心極重,甚或出現暴力行為;作息會漸漸變得混亂,有可能日夜顛倒,甚至會突然離家出走,令家人防不勝防。
認知能力衰退 失去時地人概念
為甚麼認知障礙症患者有這種截然不同的改變呢?張醫生解釋,這或源於他們的認知能力下降,大腦功能退化,失去對時、地、人的概念,導致日夜顛倒。「心理上,患者認為自己能力衰退,感到挫敗的同時,亦不懂如何面對,慢慢就會衍生不安情緒,脾氣因此變得暴躁。」他補充說。

然而,大部份患者的家人對「BPSD」症狀缺乏認識,不懂得如何處理,導致問題惡化。張醫生指出,若然家人對老人家失去耐性,經常批評患者或處處針鋒相對,只會加劇這些症狀,老人家的情緒會變得更負面,即使日後發生問題,也不會主動告知家人及求助。
非藥物治療 助穩定不安情緒
面對老人家這些心理及行為改變,在求醫之前,家人或可進行簡單協調,先穩定他們的情緒。張醫生舉例,如果老人家與家傭有齟齬,不妨安排後者到其他處所居住,改由家人陪伴,並且可以安排長者到日間老人中心,讓他們透過活動及社交改善各種症狀。

而針對老人家的心理與行為症狀,醫生會視乎病情處方抗抑鬱藥物或鎮靜劑等等,希望在短期內穩定患者的情緒,再透過非藥物治療長遠改善病情。張醫生舉例,通過翻看舊相、回首往事等懷緬治療方式,有助穩定及安撫患者心情;再通過加強認知訓練,讓他們重新掌握時間概念及溝通技巧,病情便可以慢慢改善。更重要的是,家人應給予體諒與支持,患者才有積極治療的原動力。

張正平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skypost.ulifestyle.com.hk
-張正平醫生
選文:Tammy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3 www.seeclinic.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