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分析溫度對近3,000種血漿蛋白影響的研究
2025年4月21日

2025年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宣布,與牛津大學、復旦大學及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合作,完成全球首個大規模研究,分析溫度對中國成年人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郭一童博士。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的近4,000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發現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顯著反應,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及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關。
研究指出,低於5°C和高於29.5°C的極端溫度對血漿蛋白的影響最為明顯,並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為理解極端氣候如何影響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見解。
通訊作者陳嘉鴻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突顯了特定蛋白質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並為制定相應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共同通訊作者何建輝教授補充,該研究清晰描繪了溫度與血漿蛋白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挑戰。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血漿蛋白的變化,以便開發針對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並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郭一童博士。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的近4,000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發現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顯著反應,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及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關。
研究指出,低於5°C和高於29.5°C的極端溫度對血漿蛋白的影響最為明顯,並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為理解極端氣候如何影響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見解。
通訊作者陳嘉鴻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突顯了特定蛋白質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並為制定相應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共同通訊作者何建輝教授補充,該研究清晰描繪了溫度與血漿蛋白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挑戰。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血漿蛋白的變化,以便開發針對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並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 針對年齡相關腦部疾病
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