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誤診的腦腫瘤: 聽覺神經瘤
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又稱為聽神經許旺氏細胞瘤(Schwannoma),或前庭神經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是許旺氏細胞瘤沿第8條腦神經線生長所致。聽覺神經瘤佔了所有顱內腫瘤(Brain Tumour)總數約8%。不過在區域性劃分上,聽覺神經瘤在小腦腦橋角(Cerebral – pontine Angle)是常見的腫瘤,大約佔了所有小腦腦橋角區域腫瘤(Cerebral-pontine Angle Tumor)的80至90%。
人體的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線是從內耳連接到腦幹。聽覺神經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平均1年增長1至2毫米。一般來說,90%病人的腫瘤多為左側或右側單邊,而左右邊單側的機會率是相等的。10%病人的腫瘤為左右邊雙側,會同一時間,或以先後次序不同時間出現。提起聽覺神經瘤,人們會覺得這種腫瘤長在腦子裏一旦發病肯定很嚴重,其實不然。聽覺神經瘤起病平和、緩慢,初期症狀為耳鳴,但很容易誤診或漏診。
人體的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線是從內耳連接到腦幹。聽覺神經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平均1年增長1至2毫米。一般來說,90%病人的腫瘤多為左側或右側單邊,而左右邊單側的機會率是相等的。10%病人的腫瘤為左右邊雙側,會同一時間,或以先後次序不同時間出現。提起聽覺神經瘤,人們會覺得這種腫瘤長在腦子裏一旦發病肯定很嚴重,其實不然。聽覺神經瘤起病平和、緩慢,初期症狀為耳鳴,但很容易誤診或漏診。
腫瘤變大可致臉部肌肉麻痺無力
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到腦神經所造成的,可能被影響的有第5、7、8條的腦神經。
1.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
病人最常出現聽力喪失、耳鳴的症狀(95%),暈眩則較少見(61%)。
2.三叉神經:
17%的病人會有臉麻、臉部對感覺刺激特別敏感,或有疼痛的現象。
3.顏面神經:
約只有6%的病人會有臉部肌肉麻痺無力,或味覺異常的情況。
4.其他:
當腫瘤壓到第9、10、11腦神經時,病人會有吞嚥困難、發音問題。腫瘤如果太大,壓迫到小腦或腦幹則會出現肢體肌肉無力、軀體姿勢和平衡失調、步伐不穩定,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會有腦積水甚至死亡的風險。
1.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
病人最常出現聽力喪失、耳鳴的症狀(95%),暈眩則較少見(61%)。
2.三叉神經:
17%的病人會有臉麻、臉部對感覺刺激特別敏感,或有疼痛的現象。
3.顏面神經:
約只有6%的病人會有臉部肌肉麻痺無力,或味覺異常的情況。
4.其他:
當腫瘤壓到第9、10、11腦神經時,病人會有吞嚥困難、發音問題。腫瘤如果太大,壓迫到小腦或腦幹則會出現肢體肌肉無力、軀體姿勢和平衡失調、步伐不穩定,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會有腦積水甚至死亡的風險。
磁力共振影像診斷
磁力共振醫學影像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及鑑別小腦腦橋角區域的腫瘤,例如腦膜瘤、表皮樣囊腫、三叉神經鞘瘤等的鑑別。
聽覺神經瘤的磁力共振影像特點:
聽覺神經瘤的磁力共振影像特點:
-彭家雄醫生
選文:Tammy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醫護研習組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低頭族與頸椎神經病變的奇特症狀 | |
---|---|
之前寫過有關於微創神經外科頸椎手術的前路方法或後路方法的相關文章,這次將詳細談談頸椎 病變的症狀,以便讀者更加了解這種如今非常普遍....... |
頸椎病變的成因及症狀 | |
---|---|
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及椎體融合手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以外....... |
可致命的頭痛(上篇) | |
---|---|
相信很多人也有頭痛的經驗,都市人壓力大,或是患上感冒發燒,頭痛都是常見的症狀。很多人吃 了止痛藥後就不再理會它,然而這種看似平常的....... |
磁力共振檢查 清楚照出腦部、脊椎病症 | |
---|---|
人體的神經系統由腦部、脊椎、神經元、神經膠原及神經纖維組合成神經細胞網絡,十分龐大而複雜。有腦部或中樞神經疾病,常出現頭痛、頭暈、....... |
別忽視腦部及頸椎發出的警號(上篇) | |
---|---|
人體的神經系統是由腦部、脊椎,以及遍佈全身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神經膠原和神經纖維所組合而成的神經細胞網絡,非常複雜。頭痛、頭暈、肢....... |
診所資訊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搵診所,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搵診所,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